近年來,我國養鵝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隨著行業的良性發展,行業對優質種鵝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而這也對種鵝的繁育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短時期內培育出具有高質量的種鵝成為行業所關心的話題。
11月4日,在由新牧網主辦,新禽況承辦的“2020水禽產業高峰論壇”上,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長施振旦,與現場近400位水禽行業人士,分享了種鵝繁育調控和配套的新技術。
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長施振旦
人為改變光照有助于提產種鵝繁殖生產效率
眾所周知,季節性繁殖行為限制了種鵝和商業肉鵝的產量,因此如何通過人為措施調整種鵝的產蛋季節,使種鵝在正常的非繁殖季節繁殖產蛋,并為市場提供商品肉鵝,成為行業一直以來所關心的話題。
施振旦表示,根據全中國不同地區的多個鵝品種的全年產蛋數據,不同地區的鵝種應該采取不同的調控措施,以求獲得最大的生產效益。比如廣東的短日照鵝種,應在冬季采用18小時光照,以加大光照變化差異,以此狀態維持75-90天,使鵝停止產蛋,進入休產狀態;經過一個休產期后,在春季將光照從18小時縮短為11小時,誘導鵝快速進入開產狀態;而在春夏季用每天11小時的短光照促進鵝開產。據施振旦介紹,以獅頭鵝為例,采取上述反季節繁殖調控措施后,每只母鵝能夠增加600元的經濟效益。
至于北方長日照鵝種,在光照時間上與短日照鵝種有所區別。首先應在冬季采用18-20小時的長光照使鵝休產,隨后用8小時的短光照抑制鵝的繁殖活動,使鵝對長光照過敏,再用11-12小時的相對長光照刺激鵝產蛋,又不使鵝很快停產。
由于南方的灰鵝產蛋率低下,需要利用北方的高產鵝種雜交以提高鵝苗的生產效率,降低鵝苗的生產成本,但是由于兩種鵝種在自然光照下活動不同完全同步,導致雜交效率低下,只有56.9%,對此,施振旦建議采取人工光照改變一種鵝的繁殖活動使之與另外一種鵝同步。
水體污染、熱應激嚴重影響種鵝繁殖性能
除了如何人為調整種鵝的產蛋季節以外,施振旦認為還需要注意水體污染對種鵝繁殖性能的影響。他表示,養鵝數量太大、水體無法更換、大量糞便進入水體,造成水體有害菌和內毒素污染,將嚴重降低夏季種蛋受精率和受精蛋的孵化率。
對此,施振旦建議將水面載鵝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只鵝的水平,同時勤換水體以保持水質清潔衛生。另外,還可以在飼料中添加芽胞桿菌,并定期向水體應用光合細菌,以降低鵝糞便中有害腸道桿菌的排放及其在水體中的增殖。
最后,施振旦還建議應用現代化的控光、控溫和隔糞環保福利鵝舍,提高鵝的福利健康和繁殖性能,同時提高養鵝業的生態環保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本文由積牧君綜合報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pcfp.cn/2020/5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