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1年春季,價位一度居高不下的“二師兄”迎來了“跌跌不休”的局面。4月初,新京報記者走訪北京、哈爾濱等市場發現,多地豬肉價格一度跌至30元/斤左右。而受市場豬肉供給增加等影響,豬肉批發價格已連降10周。
與此同時,4月1日起,我國開始逐步限制活豬調運,各地也相繼推出生豬調運新規。業內專家認為,新規可促使生豬養殖疫情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未來“北豬南運”的局面會逐漸向“北肉南運”轉變。
豬肉批發價格連降10周
4月9日,新京報記者走訪北京市場發現,各類豬肉價格多在29.8元/斤—39.8元/斤。北京市大興區的一家豬肉攤位前,剛買完排骨的林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前幾天豬肋排還45元多一斤,今天就降到39元一斤了。”
豬價下滑的行情不僅出現在北京,4月3日,在哈爾濱市松北區的菜市場內,一位豬肉攤攤主也向新京報記者說,“最近幾個月豬肉掉價很快,春節豬大排還在40元/斤以上,現在價位在29元/斤左右。”
卓創資訊分析師郭丹丹向新京報記者指出,近期全國豬價下滑幅度偏大。3月1日-4月9日,全國外三元生豬出欄均價由29.66元/公斤下滑至20.84元/公斤,累計下滑8.82元/公斤,跌幅29.74%。
結合農業農村部數據可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豬肉價格自2021年第4周(1月22日—1月29日)起已連續下降10周,至2021年第13周(3月26日—4月2日)已達到35.77元/公斤,較第3周的47.48元/公斤已下降24.66%。與此同時,3月29日-4月2日,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也已環比下降4周到31.13元/公斤。
在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看來,豬肉價格持續下跌的首要原因是市場上豬肉供給增加。2021年1、2月屠宰量合計同比增加44.2%,供給明顯恢復,豬肉進口量繼續保持高位,合計70萬噸,同比增加26.2%。與此同時,2020年10月底到2021年2月,出于疫情防控考慮,凍品流通受阻,在當時拉動了鮮肉價格,但現在這部分庫存凍品3月初也已經開始在市場上流通。
其次,就出欄角度而言,春節前豬價上漲,讓部分養殖戶對年后豬價產生了較高的期望,所以2月、3月將前期壓欄的大豬(140公斤以上的豬)出欄。但目前大豬的價格跟去年供給緊張時的情況并不一樣。供給緊張時,豬越大價格越高,但是當供給有所緩解的時候,無論是從肥瘦比例還是從屠宰加工技術的角度考慮,大豬都不如標豬(120公斤-130公斤左右的豬)受歡迎,價格比去年低了許多。
此外,受2020年12月到2021年初的動物疫病風險影響,部分地方養殖戶短期內拋售中豬(80公斤左右),這些豬屠宰完成后形成的60公斤左右的小白條肉價格本身偏低,對于市場上的豬價也造成了一定沖擊。
豬肉供應最緊張時期已過去
對于豬肉價格持續下滑的影響,郭丹丹表示,肉價下降將會影響養殖戶補欄積極性。受豬價影響,今年3月后,自繁自養盈利值由1650元/頭下滑至960元/頭,跌幅41.82%,自繁自養養殖戶盈利情況已是近兩年最低值。而對仔豬育肥戶來說,仔豬育肥成本在23.8元-24元/公斤,目前豬價已經跌破二次育肥成本線,仔豬育肥戶處于養殖虧損階段。同時,據卓創資訊了解,近期仔豬價格也跟隨豬價下滑,3-4月份累計下滑300-400元/頭。仔豬采購量減少,復產速度放緩,對此,中小養殖戶多處于觀望狀態。
盡管養殖端補欄速度或將放緩,但老百姓也無須擔心會沒有肉吃。2021年4月,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向媒體表示,2019年9月,國內能繁母豬量開始觸底反彈,至10月,生豬存欄量也開始觸底反彈。2020年全國生豬生產恢復超出預期,2021年也延續了持續恢復的勢頭。“從大趨勢上看,豬肉供應最緊張的時期已經過去,后期供應會越來越寬松。”預計今年一季度生豬出欄量同比增長40%以上,二季度還將繼續較大幅度增長,按照目前生產恢復勢頭,今年下半年生豬存欄即可以恢復到正常年份的水平。
對于2021年豬肉價格整體走勢,東興證券分析師程詩月在研報中指出,伴隨生豬存欄復蘇,豬價下行趨勢不可逆,節假日對需求的提振也較為有限,年內波動主要取決于后市疫情發展與季節性需求。價格下行期,管理能力帶來的完全成本優勢將會帶動頭部企業持續兌現盈利。
就月份波動而言,郭丹丹預計,近期肥豬仍處于消化階段,待肥豬消化完畢,豬價有上漲可能,非洲豬瘟疫情穩定的情況下,預計4月豬價仍繼續下滑,5-8月豬價有上漲可能,但產能持續恢復,下半年豬源增多,9-11月有走低可能,12月受腌臘支撐,豬價或微漲。
生豬調運新規開始實施
產能穩定恢復的同時,生豬的調運方式也正在轉變。據農業農村部2020年發布的《非洲豬瘟防控強化措施指引》,2021年4月1日起,我國會逐步限制活豬調運,除種豬仔豬外,其他活豬原則上不出大區,出大區的活豬必須按規定抽檢合格后,經指定路線“點對點”調運。指導養豬場分階段開展非洲豬瘟凈化,創建無疫小區,提升綜合防控能力。
對于限制活豬調運,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有關負責人曾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實施分區防控是控制和消滅動物疫病的有效措施,也是國際通行做法,已被國內外實踐反復證明。為防控非洲豬瘟,我國從2019年年初開始,就已在中南6省區試點開展分區防控,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從2019年11月30日起,除種豬、仔豬和“點對點”調運生豬外,禁止中南區外的活豬調入。上述試點疫情形勢總體平穩,生豬及豬肉價格沒有因此出現異常波動,說明前期的區域劃分是科學的,政策措施有效。
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四川、湖南、海南、廣西、山東等地均已出臺各省生豬調運新規。其中,海南省自4月1日起“停止外省肉用生豬入島”;湖南省從3月17日起,除用于繼續飼養的種豬和仔豬外,暫停外省生豬調入,且強調“嚴禁從高風險區調入繼續飼養的種豬和仔豬”。廣西壯族自治區則自4月1日起,除中南區其他省份(廣東、海南、福建、湖南、江西)的種豬和仔豬外,暫停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生豬調入廣西。且對“從中南區其他省份調入廣西的種豬和仔豬實行‘點對點’調運報告制度”。
生豬調運新規是否會影響到豬價和豬肉供給?在朱增勇看來,參考先前在中南區實行的調運政策,此次禁止調運活豬政策在落地前很短的時間內會對市場有影響。結合曾經“北豬南運”的背景,短期內,北方主產區外調豬數量下降,供給短時增加,價格下滑,南方主銷區調入的活豬量減少,但白條肉增加,豬價下降速度會略緩。但上述影響其實一周左右就可以消化。從疫情防控的角度來講,這種措施是有意義的。
對于限制活豬跨區調運過程中,部分種豬、仔豬仍可調運的原因,朱增勇指出,仔豬和種豬是生產投入品,如果不允許調運,生產就沒有辦法繼續。同時,在非洲豬瘟發生前,跨省活豬調運量在1億頭以上,但相比之下,仔豬和種豬的調運量相對來說要小很多。此外,非洲豬瘟發生后,很多省份都已經開始鼓勵提升本地種豬供給能力,養殖戶傾向于為減少疫情風險選擇在上海省購買種豬或者留存性能較好三元母豬做種豬,也使得后期仔豬、種豬調運量不大。
朱增勇認為,調運新規的實施并不會對各地區豬肉供給產生影響。非洲豬瘟發生后,我國生豬調運結構已經發生改變。2019年,農業農村部對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區域化防控,按照地理相鄰、產銷互補等區域劃分原則,將國內分為北部區、西北區、東部區、中南區和西南區5個大區,經過科學劃分的各大區內都有具備實力的主產省和主銷省,其間一些地區已不允許跨區調運活豬,但會允許區域外經過備案、檢疫的規模養殖企業和屠宰企業之間實施“點對點”的調運,走指定通道,滿足豬肉產品需求。“2019年,活豬調運量較上年下降了約48%,豬肉調運增加9.7%,現在活豬調運比例也仍在下降。”
“在新調運政策的推動下,‘北豬南運’會慢慢轉變成‘北肉南運’。”朱增勇舉例稱,假設河北省的豬肉量已經可以滿足北京、河北等北部區需求,多余的豬肉就可以通過就地屠宰,以肉的形式再運到南方區域,“但這也要依賴于這個省份本身擁有的屠宰深加工能力和所在區域的冷鏈物流設施條件。
本文由網絡采編綜合報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pcfp.cn/2021/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