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非洲豬瘟進入中國,國內豬場經歷了恐慌、清欄、生物安全、復養……雖然損失慘痛,但積累的經驗也是寶貴的。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全面重塑,豬場管理能力在危機中提升,豬場環境和設備也升級更新。專家普遍認為我國非洲豬瘟流行日趨復雜,急性伴隨慢性是大趨勢,因此生物安全目前仍是非洲豬瘟的主要防控手段。
南農豬會總結非瘟防控之戰的最新經驗,每年都會推出最新的研究進展。在此,收集整理往屆南農豬會上,非瘟防控方面帶來的精彩報告,溫故知新,以便同行學習參考。
2024年6月28日-30日,第八屆南農豬業大會暨2024鐘山豬業展覽會即將在南京如期舉行。期待更多精彩報告,敬請關注。
我國非洲豬瘟流行特征和防控形勢
扈榮良研究員(軍事獸醫研究所)
非洲豬瘟病的的變異
迄今為止24個基因型
EP153L和CD2v (EP402L):血吸附特性變異
HuB20株:我國自然變異株
LYG18株:我國第一個基因缺失株,80%以上死亡
JX21:多個部位缺失或插入,沒有CD2v的缺失,但因突變提前終止,沒有凝血性,多個位點的堿基變異,癥狀不顯,應激加重。
未來預測:更多變異株出現、強度變弱、耐藥變異、免疫逃避株、產生新的基因型的可能性
我國非洲豬瘟的防控
1.?降低乃至消除環境中病毒載量,降低發病率,實時監控,減少傳染源病豬出圈
2.?切斷傳播途徑
3.?通過不同方式的生物安全養殖,保護易感動物
4.?逐步開展SPF(無ASFV)環境創立,走凈化之路
5.?流行嚴重地區適時推出安全的疫苗
6.?鼓勵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
非洲豬瘟疫苗研究
1.?活疫苗
(1)?自然致弱株病毒
(2)?細胞適應致弱株
2. 滅活疫苗:佐劑是關鍵
3.亞單位疫苗
我國非洲豬瘟流行日趨復雜,急性伴隨慢性是大趨勢
生物安全目前仍是非洲豬瘟的主要防控手段
加快安全有效疫苗研究和應用,降低環境中ASFV載量是我國乃至全球非洲豬瘟防控研究面臨的主要任務
非洲豬瘟凈化應是我國非洲豬瘟防控必由之路
我國非洲豬瘟流行動態
吳曉東研究員(國家非洲豬瘟參考實驗室主任)
非洲豬瘟疫情形式
1、世界非洲豬瘟流行態勢
2021年非洲豬瘟繼續在全球擴張:中美洲再次發生疫情、歐洲新發疫情、亞洲新發疫情;
OLE數據:2021年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通報發生2924起家豬和7771起野豬疫情。
2、我國非洲豬瘟流行態勢
截止2022年,中國共計發生疫情195起(家豬189起,野豬6起)
2021年,我國8個省份報疫情14起,累計病死1015頭,撲殺3561頭;
上述疫情中12起與生豬調運有關,1起疫情為復養失敗(海南)。
3、非洲豬瘟當前流行特點
疫情零星散發,多由活豬調運引起;
病毒分布范圍依然較廣,不同地區均有分布;
進入秋冬季節,以及南方進入兩季,感染情況明顯增多;
農貿市場、無害化處理場、屠宰場病毒污染較為嚴重;
流行毒株呈現復雜化。
非洲豬瘟病毒(包括變異株)當前流行情況
1、傳入中國毒株屬于基因Ⅱ型、血清8型;
2、非洲豬瘟變異株發生明顯變化:基因組序列、致病力等明顯變化;
3、多省陽性樣本基因組序列測定和分析:部分樣本存在無明顯人為引入的大片段缺失或重組;
4、非洲豬瘟變異株常見變異位點。
非洲豬瘟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現狀
1、非洲豬癌變異株檢測監測技術
ASFV基因缺失毒株檢測技術:三重熒光PCR檢測技術;
ASFV基因I、Ⅱ型鑒別檢測技術:普通PCR擴增測序、熒光RAA檢測、熒光OCR檢測;
ASFV自然變異株監測技術:高變異基因進行擴增分析、全基因序列測定比對分析。
2、美國越南疫苗ASFV-G-ΔI177L評價
在豬巨噬細胞的增殖能力降低:與母本毒株 Georgia 2007 相比生長動力學降低;
免疫后存在長時間病毒血癥:ΔI177接種后存在高滴度病毒血癥、口鼻免疫/攻毒仍存在低滴度病毒血癥;
可在豬體內連續傳代:隨著在豬體內連續傳代其復制水平逐漸增強;
免疫后攻毒血液中未檢測到強毒株。
非洲豬瘟防控措施建議:非洲豬瘟無疫小區
1、政策引領: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意見》——2021年農業農村部《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度病分區防控工作方案》(試行);
2、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完善:防疫法、評估管理辦法、管理技術規范、評分表、評審要素判定等均已完善;
3、建設成效:全國已有27個省份累計建成115個非洲豬瘟無疫小區;
4、下一步工作:加快構建分區防控、無疫區與無疫小區、凈化場“三位一體”的新型區域化管理新格局。
非洲豬瘟流行新態下場內阻斷傳播的思考與建議
李金龍教授(東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學院)
李金龍教授認為,隨著豬價的上漲,2022年對于養豬行業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在這場變革中,有三個至關重要的關鍵詞值得我們去學習認知:高標準的生物安全將已成為養豬生產中生豬疾病防控的殺手锏;“全進全出(AI/A0)”生產方式將已成為養豬生產中最有效阻斷疾病傳播的防火墻;“全進全出(AI/A0)”生產方式成效取決于豬場內精準消毒程序的執行達標率。
非洲豬癌疫情流行新態勢
1、演變新趨勢
基因Ⅱ型野毒強毒株;
高致病性變異毒株;
低致病性基因缺失變異毒株;
基因Ⅰ型與Ⅱ型同時出現。
2、流行新趨勢
野毒強毒與低致病性變異毒株同時流行;
變異毒株隱蔽性強;
非瘟多毒株同時存在;
感染后可28天以上無癥狀;
呼吸系統成為變異毒株病毒重點侵害對象。
3、野毒強毒感染臨床癥狀變化
過往認知認為感染強毒的癥狀包括厭食、嘔吐、身體發紅、發燒;母豬流產;重癥無任何癥狀突然死亡;妊娠母豬突然死亡;肥豬大豬突然死亡等。而今的變異毒株隱蔽性強,早期感染少有典型臨床癥狀或呈無癥狀感染;侵襲對象也主要為呼吸系統、骨髓和胎盤等。
4、最新趨勢
哈獸研在山東和河南地區均分離到了基因Ⅰ型非瘟病毒,且均為低毒力毒株;
兩株基因Ⅰ型毒株均無血吸附活性;
與上世紀葡萄牙的基因Ⅰ型低致死毒株?NH/P68和OURT88/3 高度相似;
與歐洲及非洲早期的基因1型強毒株L60和Benin 97 存在較大差異。
豬場雙向生物安全策略
1、切斷傳染病流行鏈條
消滅傳染源;
切斷傳播途徑;
增強易感群體抗病力。
2、避免錯誤思想
李金龍教授表明,過度使用消毒藥等錯誤的思想會帶來更多的隱患,只有科學使用才是王道。以火焰消毒為例,用豬肉和軟骨作為受試對象,結果顯示因開啟火焰消毒設備激發的灰塵會導致更大的感染風險。
3、雙向思維,內外兼修
外部防控:生物安全,從人員意識做起;
內部防控:阻斷常態化傳播風險,從豬舍改造做起。
場內阻斷病毒傳播防控建議
場內凈化根除;
生物安全隔絕病毒;
超早期防范預警;
提高健康度;
精準防控、降本增效。
非洲豬瘟抗體檢測數據解讀與應用
黎先偉?法國IDvet現場技術支持經理
ASFV基本知識概述
1、病原學特點
非洲豬瘟病毒為線性雙鏈 DNA病毒,共計1個血清型,9個血清亞群,24個基因型(B646L基因分型),不同基因型之間交叉保護性差。其主要的靶細胞是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A,不誘導中和抗體或水平低下。
2、編碼蛋白
基因組編碼共151~167種蛋白質,成熟的病毒粒子包含54種結構蛋白,重要編碼及其功能如下表:
3、非洲豬瘟疫苗
越南已上市ASFV-G- △I177L非洲豬瘟疫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商榷。
ASFV抗體監測必要性
1、豬場為什么要測非瘟抗體?
中國目前強弱毒株同時存在(基因缺失株、自然弱毒株、自然變異株等),“弱毒株”;
具有潛伏期更長:無癥狀感染,致病性弱、死亡率低:非典型臨床癥狀,Ct值變化:排毒量低、呈間歇性陽性特點,因此弱毒株感染存在漏檢的可能。
2、不測非瘟抗體會給豬場帶來什么影響?
弱毒株潛伏期長,臨床癥狀不明顯,核酸檢出率低,間接性排毒;
ASF大流行過去,在抗體和免疫功能的選擇下,非瘟病毒出現變異是可能的;
西班牙非瘟參考實驗室指出,在ASF呈地方流行的區域,確診可疑病例最好用標準的血清學試驗(ELISA);
豬感染無致病力或低致病力毒株時,血清學試驗(ELISA)也許是檢測感染動物的不可或缺的途徑。
ASFV抗體監測思路
1、豬場如何監測非瘟抗體?
篩選:基于半純化病毒抗原的間接ELISA或采購商品化ELISA試劑盒;
確診:基于半純化病毒抗原的免疫印跡;基于E70毒株感染傳代細胞的間接免疫熒光;免疫過氧化物酶試驗 。
2、豬場如何選擇適合的非瘟抗體試劑盒?
檢測目的——初篩:提高真陽性的檢出率,即提高診斷的敏感性,適用于陽性拔牙場、早期診斷、從外引種、日常監測;
檢測目的——復核:提高真陰性的檢出率,即提高診斷的特異性,適用于感染中后期(耐過豬)、日常監測、可疑樣本復檢;
試劑盒性能:特異性、敏感性、重復性、品牌、包被蛋白、生產工藝等;
樣本類型選擇:血清、血漿、口腔液樣本等。
ASFV抗體結果判讀
1、弱毒株核酸檢出率低,若發現非瘟抗體陽性豬,且經復檢均為陽性,即使沒有臨床癥狀,也建議淘汰處理。
2、“拔牙”豬群對出現臨床癥狀的發病棟舍采集口腔液樣本進行檢測。
3、結合臨床綜合判定
核酸、抗體檢測結果與臨床生產情況相結合;
對同一動物的不同部位(如口鼻拭子、血液、胎衣、臍帶血等)采樣檢測,尤其是針對異常豬;
對于存在爭議的樣本,建議間隔3-5天后進行采樣復檢;
建立豬場風險評估體系。
2024年6月29日-7月1日南京
期待精彩繼續
本文由新豬派MX綜合報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pcfp.cn/2024/61816.html
期待預防非瘟有效措施的落地使用,給廣大養豬老板減損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