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是豬場的常見疾病。很高比例的豬場存在多種甲型流感病毒亞型。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了兩種類型的疾病:動物流行病和地方流行病。
動物流行性形式通常見于具有高比例易感動物的豬場,其特征為發病率高,傳播速度快的和死亡率低。從臨床角度來看,所有日齡的動物都會受到影響,妊娠母豬感染尤為重要,因其會導致返情和流產。
另一方面,當豬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時,可以看到地方流行性形式,其特征為低感染率。從臨床角度來看,其可能是亞臨床的,通常會出現復發性流感:在保育期階段的每一生產批次中反復出現呼吸問題。通常,在地方性流感的情況下,相同的病毒株會一直存在,故可以認為該病毒在豬場中長期存在。地方性流行對保育豬的影響很大,因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加死亡率和繼發感染。
在地方性流感病例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導致動物急性感染的病毒如何能在豬場一直存在?
一方面,如果不采取免疫措施,后備母豬是一個易受感染的群體,且有研究表明,與經產母豬所產仔豬相比,分娩舍內初產母豬所產仔豬更易出現陽性。這與后備母豬的次優保護水平相適應。在目前的生豬生產系統中,替換率幾乎可達50%,后備母豬可能在這種持續性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初乳中的母源抗體(CDMA)似乎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但我們知道,動物在有母源抗體的情況下也可能會被感染。我們對母源抗體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真正了解多少?在西班牙進行的一項縱向研究中,發現感染發生率最高的階段是分娩階段。有幾個出乎意料的結果:1)大約一半的感染動物存在母源抗體;2)僅有一小部分(<10%)在感染后3-4周內發生血清轉化;3)哺乳期間,40頭感染動物中,至少有3頭在7周齡時再次感染。所有這些都與其他研究一致,這些研究表明被動免疫不代表滅菌,且在母源抗體存在下被感染的動物不會產生針對攻毒菌株的免疫力,無論是同源還是異源,這使得動物在以后可被再次感染。關于母源抗體在疾病傳播中的作用,北美和歐洲已經開展了一些研究。一方面,我們知道,當被動保護具有同源性時,基本疾病繁殖數(R0)明顯減少,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阻止疾病傳播并最終在豬場根除該病。然而,當感染為異源性時,保護作用要低很多,甚至可忽略不計。我們必須謹記,在豬場,多種流感病毒同時傳播并不罕見,故不能忽視異源菌株感染的情況。從各個方面來看,在有母源抗體存在的情況下,仔豬可能是豬場流感病毒的攜帶者。
最后,豬場通常按生產批次進行管理,因此定期(通常每1、2或3周)斷奶,斷奶后母源抗體很快消失。當出現復發性流感時,在沒有母源抗體保護的情況下,仔豬極易感染該病毒。從時間的角度來看,豬場中總會存在對病毒易感的動物,這對自繁自養豬場和母豬場尤為重要,因病毒可在生產批次間“傳播”,使豬場呈現地方性流感。
總而言之(見圖1),豬場的不同亞群使流感病毒存在于豬場。對母源抗體的作用仍存在爭議。一方面,當感染具有同源性時,其是有用的,盡管次優保護性(小母豬)可能不足以控制感染。另一方面,它們可能在分娩期感染的持續性中起到作用,當動物失去這種免疫力時,會在保育豬中反復出現呼吸問題。我們能改進免疫接種方案以減少這種疾病的傳播和影響嗎?我們能通過生物安全措施降低傳播風險嗎?必須進行該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這對于提高該感染的控制是至關重要的。
來源:pig333
本文由網絡采編綜合報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pcfp.cn/2021/1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