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跌了1年,心也懸了1年。”2022年1月18日,一位期貨公司負責生豬期貨的負責人對記者說。當天,大商所的數據顯示,除去當前主力合約2203有微漲之外,其他2205、2209等,各有幅度不等的下跌。
2021年1月8日,大商所宣布生豬期貨掛牌上市,成為國內唯一一個活體期貨。如今,1年過去,大商所共有近2600余家單位客戶參與期貨交易和交割,全市場持倉量峰值一度超過12萬手,相當于1600萬頭左右的生豬。
然而,相對每年7億頭的出欄量,期貨市場的比例仍舊很小,正如大商所一位負責人所說,生豬期貨走向成熟并充分發揮功能,仍需要深耕細作、精心培育。
生豬期貨的必然性
在全球范圍內,生豬期貨并不鮮見,但也并非豬肉類期貨的主流。美國芝加哥交易所是最早推出生豬期貨的市場,此后,韓國、德國等,相繼推出生豬期貨,但各國生豬期貨的交易并不多,甚至有的已多年沒有交易。
“和西方國家不同,我國的豬肉消費習慣中,鮮肉消費占比非常高,超過60%的豬肉消費是鮮肉,這也決定了,生豬期貨要比冷凍肉期貨更適合我國。”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祖力告訴記者。
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 王祖力
中國是豬肉消費大國,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每年生豬出欄量在7億頭左右,這意味著,每一個中國人,平均每年要消費半頭豬。同時,因為豬周期的原因,豬肉生產和價格,長期以來面臨著幅度極大的波動,影響著生產者、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從2001年開始,我國就開始調研、研發豬肉期貨產品,也就是說,豬肉期貨在上市之前,經歷了近20年的準備。
“生豬期貨符合期貨的要求,第一是大宗商品,第二供求有波動。”著名產業經濟學家陳及說,“在過去,難點在于,散戶為主的生產模式,難以統一質量。品種的多樣性,又難以進行標準化設置。”
著名產業經濟學家陳及
最終上市的生豬期貨,交易標的為瘦肉型商品,也就是當前市場上主流的三元豬,每手16噸,相當于生豬運輸車輛一次運輸的數量,也可以看作1手即1車。其中,對生豬的體重要求為平均體重100-120公斤,單體體重為90-140公斤。
2021年1月8日,首個生豬期貨LH2109上市,掛牌基準價30680元每噸。其中,LH是生豬期貨的代碼,2109意味著2021年9月為交割月。同時上市的LH2111、LH2201的掛牌基準價29680元/噸、28680元/噸。
事實上,在掛牌當日,3個合約都出現下跌,主力合約2109低開超3%,現跌逾5%。這也和業內當時普遍的預期一致。
生豬價格波動最大的一年
在上市之前,生豬期貨被寄予厚望,許多人認為生豬期貨對規避生產風險乃至縮小波動空間,都有一定的意義。但由于剛剛上市,生豬期貨所占的市場比例,遠遠不足以支撐期貨功能的實現。
“生豬期貨的兩個功能,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在過去1年中,發揮的空間都還不太夠。”王祖力說。
王祖力介紹,生豬期貨上市的背景,一是在非洲豬瘟影響下,豬肉價格波動較大,正處在多年來的高位上,另一個是隨著生豬產能的恢復,未來的風險過大,想要以此讓生產者規避風險。
實際的運行中,生豬期貨經受了價格劇烈波動的考驗,“首先,生豬期貨上市的時間太短,市場還很小。其次,整個2021年,行業內的異常事件較多,比如非洲豬瘟的影響,新冠疫情的影響等。此外,在上市之初,一些機構、主播等,對豬肉期貨的宣傳,有一定的炒作之嫌,尤其是對主力合約2109影響較大,致使人們的價格預期,遠高于9月份交割月的真實價格。”
2021年9月1日,LH2109合約開始首次交割配對,當月共配對交割20手。價格從掛盤價30680元/噸,跌至交割結算價13265元/噸,總體跌幅56.76%。運行期間未出現價格連續大幅漲跌或連續停板的情況。
總體看,生豬期貨價格的變化,符合人們對生豬市場的預期,而且,生豬期貨的跌幅,低于同期現貨的跌幅,“總的來說,價格發現的功能,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一些大企業進行的套期保值,也規避了一定的風險,減少了損失。”王祖力說。
這一年生豬市場的價格波動太大了,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生豬價格跌幅超過60%,這使得生豬期貨上市之初,就處在生豬波動最大的時間段內,經受著最劇烈的考驗。
一家期貨公司生豬事業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年中,許多散戶虧得很慘,“由于生豬期貨新上市,許多人連基本的規則都不懂,就貿然進入,賺錢的很少。”
豬肉期貨市場還很小
有人賠錢,也有人賺錢,就在2021年7月,一家大型生豬企業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在2021年二季度,通過套期保值,實現盈利1億元以上,彌補了生豬現貨價格下跌造成的虧損。
“通過預設價格,穩定生產者的收入,屏蔽生產者的風險,平抑市場的價格波動,是期貨設置的根本功能之一。”陳及告訴記者,但這并不是絕對的,“首先,屏蔽風險不是必然有效的,比如遇到極端天氣、自然災害等,就需要其他金融工具來對抗風險。其次,真正發揮期貨市場的作用,還要大部分生產者都進入這個市場。”
而僅僅運行1年的豬肉期貨,還遠達不到“集中交易”的規模。來自大商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7日,生豬期貨累計成交量616.69萬手,成交額1.74萬億元,日均持倉6.08萬手。
“日均持倉量很少,6萬手,只相當于800萬頭豬,而我國正常年份平均每年出欄的生豬數量是7億頭。”王祖力說,“當前的主力合約LH2203,持倉量大約有6萬手,遠月合約LH2207、LH2211都只有4000手左右。”
此外,參與到期貨交易的生產者比例也同樣遠遠不足。“大商所現在有2600家左右的單位客戶參與生豬期貨交易,”王祖力介紹,“當前,全國總共有1900多萬家養殖單位,其中規模企業18萬家。即便大商所的2600家單位客戶全部是養殖企業,也僅占全部規模企業的1.44%。”
“期貨的市場原理,必須充分集中供求,才能真正反映市場變化,指導未來的生產,”陳及說,“如果期貨市場所占的市場比重太小,就起不到價格發現、指導未來的作用,也很難實現套期保值、轉嫁風險的效果。”
萬億市場前景仍向好
隨著2021年的過去,生豬期貨進入了第二個年頭。LH2203即將進入交割月,生豬期貨的未來表現,仍值得期待。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2018年,非洲豬瘟發生之前,中國生產了世界上55%的豬肉。非洲豬瘟發生后,盡管生豬生產受到影響,但到2020年,中國仍生產了全球42%的豬肉。而剛剛過去的2021年,隨著生豬生產的恢復,中國生豬出欄量超過6.7億頭,豬肉的產量達到5296萬噸,接近2018年的水平,全年豬肉市場達到1.4萬億。
而這個龐大的市場,仍在劇烈的波動中,一位生豬期貨經紀人告訴記者,“萬億市場,產業鏈長,價格波動大,這必然使得許多生產者有強烈的避險需求,這也意味著,豬肉期貨的前景,仍然是非常好的。”
王祖力也觀察到,越來越多的生豬生產企業,正在籌備和組建期貨經營團隊,計劃進入期貨市場,“期貨市場要實現這個項目的初衷,必然需要絕大部分生產者進入其中,如果只有少部分生產者參與,就很難發揮期貨的功能。所以在未來,一方面要做好對企業的培訓、教育,使他們愿意接納、嘗試、利用這個工具去避免風險,穩定自身的利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投機資本的進入,對期貨功能的發揮產生不利的影響。事實上,我國的豬肉期貨在最初的設計中,就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但未來還需要加強,以防2021年的炒作現象再次出現。”
過去1年來,剛剛起步的豬肉期貨,受到了太多關注,但它真正發揮作用,或許還需要時間,正如大商所相關負責人所說的,“生豬期貨走向成熟并充分發揮功能,是一個深耕細作、精心培育的漸進過程”。
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不論是穩定生產者利潤,還是穩定市場價格,都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而不只是依靠生豬期貨,“當前,豬周期帶來的風險仍舊很大。期貨是市場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全部的手段。不能認為某種現代化的交易手段就可以改變局面,這很難。”陳及說,“從政府角度看,在未來,還需要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比如建立更通暢的供求信息發布渠道,比如全面集中農產品交易等,從多方面建立更好的市場運行機制,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功能,才有可能真正改變豬周期帶來的風險。”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新豬派·新禽況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pcfp.cn/2022/18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