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在2023國雞產業高峰論壇上,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專家王濟民分享了《中國肉雞產業經濟形勢分析》主題報告。王濟民認為,肉雞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建議國家將肉雞產業定為戰略產業,盡快啟動“禽肉翻番”計劃。
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專家 王濟民
本次大會由國雞文化推廣聯盟、積牧網主辦,新禽況、農梓學校、京東集團聯合承辦,湘佳股份、溫氏股份品牌戰略冠名。700多位國雞龍頭企業家、行業專家代表等齊聚湖南長沙,以“聽風·問道·謀局”為主題,共商國雞產業發展新思路。
白羽肉雞祖代更新量創4年最低值
黃羽肉種雞持續去產能
報告伊始,王濟民結合產能、養殖成本與盈利等方面,回顧了2022年國內肉雞產業的發展情況。
受國際航班數量減少、國際禽流感制約等影響,2022年我國白羽肉雞祖代更新數量下降至96.3萬套,同比降幅超過22%,創下近4年最低值。盡管引種受限,但國內自主培育的3個白羽肉雞新品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種源的供給。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2年我國白羽肉雞自主新品種市場占有率已達15%。
而由于產能去化影響,2022年黃羽肉雞父母代種雞平均存欄量為6681.9萬套,同樣呈現下降趨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我國白羽肉雞、黃羽肉雞累計出欄量分別為60.9億只和37.3億只,同比分別下降7.7%和8.3%。
肉雞產業的產能去化或與養殖成本攀升有關。2022年,由于飼料價格上漲,我國白羽肉雞、黃羽肉雞平均養殖成本增加至8.1元/公斤、13.7元/公斤,同比分別增長3%、6%。
肉雞產業有四大發展機遇
但也面臨五個挑戰
作為畜牧業重要的組成部分,肉雞產業的未來發展備受關注。王濟民認為,肉雞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將迎來四大發展機遇。一是肉雞養殖飼料回報率高,用雞肉代替豬肉,將節省大量飼料糧,助力國家確保糧食安全。二是禽肉具有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高蛋白的“三低一高”的營養特點,滿足當下消費者對追求健康食品的需求。三是肉雞養殖廢棄物占畜禽總量的比例小于14%,低排放可推動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四是禽肉有望成為我國第一大肉類。根據FAO數據,2016年全球禽肉產量已經超過豬肉產量。美國禽肉已經是該國第一大肉類,其它國家禽肉占肉類的比重也都持續上升。
現場嘉賓認真學習
有機也有危。“白羽肉雞引種受阻,促使我國肉雞育種和新品種推廣任務更加緊迫,這是肉雞產業面臨的一大挑戰”,王濟民說到。
肉雞產業的第二大挑戰來自于疫病防控。據農業農村部數,2022年全球因禽流感死亡或被撲殺的家禽數量超過了1億只,達到近五年的最高值。國際禽流感的蔓延值得我國家禽業引起警惕,我國肉雞產業必須高度重視疫病防控,絕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輕心。
疫病防控之外,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大多數養殖場技術水平偏低也是肉雞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面對的問題。
王濟民特別提到,當前國內生豬產能處于高位水平,豬肉價格持續回調,豬肉消費反彈明顯,使得雞肉與豬肉在消費端的競爭愈加激烈,雞肉消費市場份額的提升更加困難。
將肉雞產業定為戰略產業
建議盡快啟動“禽肉翻番計劃”
王濟民表示,他看好肉雞產業的未來發展。在全球經濟低迷和通脹背景下,消費者對低價格的動物蛋白的需求將格外強勁,將會刺激全球肉雞生產的進一步擴張。根據FA0預計,到2030年,全球禽肉將占肉類來源的全部蛋白質的41%。
對此,王濟民建議,國家和政府應將肉雞產業作為戰略產業,并盡快啟動“禽肉翻番計劃”,讓禽肉成為我國第一大肉類。《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提出,到2035年,在肉類生產總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禽肉產量一倍,替代部分豬肉消費,可節約2786萬噸飼料糧,并同時減少約729萬噸的農業碳排放。
王濟民認為,到2035年,我國肉類人均消費量預計將達到75公斤。在豬肉和牛羊肉產量維持現狀的情況下,只要將禽肉產量翻一番就可以滿足全體居民對肉類的需求。
本文由新禽況原創出品。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