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期貨市場脫胎于現貨市場,同時又為傳統現貨市場發展變革提供新觀念,注入新活力。緊密聯系生豬期貨和現貨市場,提高兩個市場關聯度,是生豬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途徑。
生豬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我國養豬業的產量和豬肉消費量居世界之首。自2018年8月非洲豬瘟發生以來,生豬產業頭部企業如牧原、溫氏、新希望等這些資本市場運營能力較強者得到快速擴張,并在生產、屠宰、產業科技、數字化應用、原料大宗商品交易等不同領域,加大了產業布局和成果應用。
相反市場中小散養殖戶在非洲豬瘟、新冠肺炎疫情、豬周期下行的多重壓力下,因資金能力弱、養殖理念落后等因素被加速淘汰。非洲豬瘟發生前,全國生豬養殖排名前20的企業產量占行業總產量不足10%,中小散養殖群體生豬出欄量占據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90%多;而目前,全國生豬養殖排名前20的企業產量在行業總產量中的占比擴大到20%(截至2021年年底)。
生豬產業頭部企業從種源、研發能力、金融工具應用、管理、資源獲取等各環節,比中小散養殖群體更具競爭優勢和市場抗風險能力。伴隨養殖端規模化企業占比擴大,從產業上游飼料、原料端,到中游養殖端,再到下游屠宰加工和食品端,整個鏈條都在發生新變化。
在此基礎上,生豬產業頭部企業經過此輪“跑馬圈地”后,會形成較為穩定的局面。據筆者所做市場調研,在生豬銷售環節,結算體系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現場交易,豬經紀人或屠宰企業廠家人員到養殖企業收購,按協商好的斤價,稱重后現場結算;第二種是養殖企業自己組織運力把豬送到屠宰企業宰殺,按屠宰企業給出的出肉率進行結算,具有一定的結算時間延遲。兩種線下交易形式在生豬貿易、價格協商、物流運輸、出肉率計價方面,都有彈性空間且公開透明度受限,多環節可滋生貪腐行為。交易中產生的矛盾也很難達成雙方都滿意的解決途徑和結果。養殖戶因信息接受渠道有限,出售的價格也沒有一個衡量標準,無法判斷是否最高售價,買賣雙方很難形成信任關系和忠誠度。
在養殖生產環節,除部分頭部企業,一般養殖場很難獲得低成本的金融支持。多數企業生產資金來源,基本都是通過個人信用主體貸款、親朋好友自籌、生產資料賒銷等渠道。因建設豬場的土地在農村是租賃的,廠房豬舍等生產設備基本不具備變現能力,生豬又是活體,對金融機構來講風險管控難度大,導致融資難、成本高。
期貨交易平臺在生豬產業大顯身手
2021年1月8日,生豬期貨在大商所上市交易,開創了中國第一個活體標準化合約的交易歷史。
期貨市場主要的作用是價格發現、對沖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價格風險。現在,許多頭部生產企業應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或套利,例如養殖企業在當下6月預測9月的價格,在沒有參與期貨交易之前都是根據以往年頭同期銷售的價格作為參考預估,部分企業也會做每年價格統計數據以進行價格分析。但未來行情受政策、疫情、原料價格、物流、全國各地區價格差異等眾多不確定因素影響,沒人能說清幾個月后價格到底是多少。期貨就是解決未來采購,或者生產成本的問題。期貨盤面價格的形成是各方交易者對未來價格的一種成交認可,養殖企業根據期貨盤面價格,就能參考自身的生產數據和盈利規劃,選擇在盤面買入或者賣出與自己企業生產計劃相匹配的合約;選擇在交割期前,在盤面賣出合約或到期實物交割,提前鎖定生產利潤,規避不可預測的風險。生豬生產的原料如玉米、豆粕、豆油,都有成熟的期貨合約,也同樣可應用期貨鎖定生產成本。
在此,也要提醒參與期貨市場的產業客戶,應結合自身企業的產能,應用期貨作為避險或套利的工具,勿忘初心,敬畏市場,不可走向投機,不然,市場會給你很痛的教訓。
生豬現貨交易平臺的作用有待完善
相比期貨的標準化,現貨交易平臺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個性化設置行業交易規則,滿足即時貿易的需求。線上交易平臺較傳統交易市場更加公開、透明、公平、高效。現貨交易平臺的核心功能是制定各環節的規則、透明的交易機制,供市場產業各方公平、公開地參與。現貨交易平臺系信息采集發布平臺、交易資金結算平臺、倉儲物流平臺、供應鏈平臺、交易數據平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的大集成,打破傳統交易環節中的信息、交易不透明,避免交易環節中產生的人力、財力、資源浪費等;規避市場規則不統一、標準亂、權益保障難等傳統交易環節中的弊病;建立統一、高效、公開、透明的交易市場不但能給產業各環節降本增效,在交易平臺獨立、權威的第三方數據應用,也更易被專業金融領域采信認可。數據應用在行業供應鏈可提質增效;應用在生產、銷售、倉儲、物流、交易等場景可賦能產業客戶,對產業發展中融資難融資貴的中小企業作用更為突出。
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在生豬產業鏈中現有兩類現貨交易平臺有待完善,其一是原料玉米現貨交易平臺。
在生豬生產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原料——玉米現貨交易中,有國家級現貨交易平臺、地方糧食系統交易平臺,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現階段玉米現貨交易平臺的交易模式基本以掛牌競價交易模式為主,部分交易平臺在交易的基礎上增加了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服務;也有地方交易平臺參與了基差交易,用基差的方式簽訂貿易合同,在合同交貨前,在大商所玉米期貨某一合約進行點價來確定交易價格。
其二是生豬現貨交易平臺。這類交易市場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型生產企業自有平臺,屬于企業針對種豬、仔豬、母豬、育肥豬不同階段的交易需求,自動生成面向市場的企業自建體系。此類平臺自帶排他“基因”,在自身企業生態圈內可發揮一定平臺作用,但很難保證其公平性,量級相近的同行大多不愿參與,主要原因是擔憂存在資源和信息的競爭。另一類屬于持牌交易平臺,有國家級批文或地方政府批文。據了解,目前此類交易平臺在重慶有一家較為活躍,但其主要方向在產業大數據上。山東也在5月剛上線一家,但業務處于起步階段。肉類交易方面,基本以屠宰企業自建網絡體系為主,還處在較為傳統的區域網絡渠道,和線下協議交易作為主要交易和市場流通方式。現有持牌含肉類交易權限的交易平臺,基本沒有展業。
產業發展至當下,急需由政府主導、產業龍頭參與建設、產業各方共同參與交易的現貨交易平臺。政府提供公信力背書和監管,產業龍頭企業自帶基礎流量,應用交易所功能實現產業升級,解決生產、流通中的部分問題。例如,養殖過程通過交易平臺采購符合自身需求、不同階段標準質量有保障的原料;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需求通過企業交易數據,或形成可流通的倉單,交易平臺協同供應鏈金融賦能;銷售環節打破售賣價格盲點,節省經紀人費用,獲取更多服務信息。生豬交易環節,通過交易平臺的信息功能和破圈效應,相較傳統的采購模式會降本增效、擴大渠道,產品質量標準統一,相對應豬肉品質更有保證。交易平臺與交易平臺之間也可資源互補,信息互通,交易互聯,在各區域相互協同優勢互補。現貨交易平臺與期貨交易平臺場外市場也可實現期現聯動、業務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服務生豬產業。
本文由新豬派LSJ綜合報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pcfp.cn/2022/30317.html